林行衣

昨夜小憩,忽疑君至

【元白篇】那些年,文人们为李杜打过的嘴仗

首先声明,本文并不是严肃的学术探讨,也不是深挖文学底蕴的小论文,究其根本,只不过是一个有着cp脑八卦心的李白迷妹,为了拿到心仪的头像框,水出来的八卦小杂谈。文中涉及史料、历史人物、人物观点以及本人吐槽,诸位观众爱听不听爱信不信,一笑而过,请勿深究。

 

要写历代文人对李白的看法,有一个人是避不开的,那就是小杜同学。

 

避不开小杜的原因,不是小杜本人干了什么事,而是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在评价白哥的时候,不带上小杜,也没有人能在评价小杜的时候,不带上白哥。

 

除了李杜当时的朋友,后世文人在论诗时,总喜欢拉上这两个反复比较反复争吵。扬李抑杜,扬杜抑李,李杜并举,总之,他们就像文学史上的双子星,提到一个,另一个自然也不会缺席。

 

正题开始之前,先来思考一个问题,小杜同学真的是死后才开始出名吗?

 

我们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,都是说小杜身前籍籍无名,身后因为元白二人的大力提倡而开始出名。

 

就这个问题我们来看,小杜去世是公元770年,白居易出生公元772年,元稹出生公元779年。元稹写的《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》是公元813年,这个时候元稹34岁,白居易41岁。

 

就当元稹是34岁的时候才听说了小杜并深深爱上了小杜不可自拔,这一年,也离小杜去世过去了43年。

 

43年是什么概念?

 

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。如果小杜真的一点名声都没有,他的诗集是怎么保存43年的时间,辗转到元白这俩好兄弟的手上,让他们看到的?

 

难道那段时间唐朝的文人除了元白之外都是瞎子吗?

 

他们读不懂小杜的诗?

 

他们看不上小杜的诗?

 

小杜28岁写出的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在世的时候就没一个人叫好?

 

再者,元稹也不可能真的到34岁才知道小杜。

 

他和白居易出生的日期离小杜去世的年份很近。

 

一个作家,他的作品什么时候人买得最多?

 

1. 成名的时候

2. 得奖的时候

3. 去世的时候

 

一个糊到没人知道的作家,他的作品什么时候买的人最多?

 

答:什么时候都不会有人买

 

因此,我更倾向于小杜身前就已经成名。

 

或许小杜去世的时候,元白的父辈就收藏了小杜的诗集,并保存下来,让元白小时候就能读到。

 

 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后世都说小杜的名声是他的两个小迷弟元白带起来的呢?

 
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元稹在小杜墓志铭里写的一段:“苟以

为能所不能,无可不可,则诗人以来,未有如子美者。时山东人李白,亦以奇文取称,时人谓之李杜。余观其壮浪纵态,摆去拘束,模写物象,及乐府歌诗,诚亦差肩于子美矣。”

 

元稹和白居易两人,总的来说都是扬杜抑李的,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虽然时人并称李杜,但他认为白哥不如小杜。

 

我们能从这段话中读出两个结论:

 

1. 在元白之前,李杜就已经相提并论

2. 在元白之前,时人对于小杜的评价不如白哥高

 

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好理解。

 

打个比方,如果你是天蚕土豆的粉丝,我说天蚕土豆不如唐家三少,你大概有一大堆理由来反驳我。

 

但如果我说天蚕土豆不如鲁迅不如曹雪芹不如吴承恩呢?

 

你会反驳我吗?

 

你很大可能会满头黑人问号:为什么你要拿他们对比?

 

能进行比较的前提,就是你默认他们是同一档次同一水准的人。

 

而对于第二个结论,就要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:盛唐的人们对于李白的评价有多高?

 

或者说,盛唐的人们对于李白有多狂热?

 

袁行需先生在《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》一文中说:“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,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。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飘、一阵雷霆,带着惊天动地的神威,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读者。”

 

(以下摘自论文)

 

(唐五代)这时期涉及李白的资料异常丰富,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,提及李白的

诗有130首左右,文有31篇左右,诗话有11则左右,笔记有33篇左右,编定的别集有

3部(按:分别是魏颗的《李翰林集》二卷,李阳冰的《草堂集》十卷,以及范传正的《草

堂集》二十卷,均己亡佚)

 

选本有4部(按:分别是殷播的《河岳英灵集》13首,韦庄的《又玄集》4首,韦毅的《才调集》28首,佚名的《唐写本唐人选唐诗》43首。上述粗略的统计数字说明,唐人对李白怀有浓厚的兴趣。

 

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论,在盛唐,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,人们对于李白的推崇是狂热的,是不理智的,他们不认为有人可以和李白比肩。

 

于是,那一小搓认为小杜能与白哥比肩的理中客(非贬义),就成了突兀的异类。小杜也因此遭到了贬低。

 

但请注意,这里的贬低是相对于白哥而言。元白之前的文人,他们对于小杜的贬低,是指他们拒绝承认小杜能和白哥比肩。类似于“他的确很不错,但是和李白比还是差了一点”。

 

否则,元稹和白居易是吃饱了撑的,闲得没事拿小杜和白哥比吗?

 

白哥和小杜又不是一个路子的诗人,就好像你会比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,你会闲得没事去比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和“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”谁写得更好吗?

 

他们怎么不拿高适和小杜比?怎么不用王昌龄和小杜比?

 

肯定是因为之前文人都在疯狂拉踩小杜,所以这俩好基友才对白哥好一顿diss。元稹diss白哥还有一点,说他律诗写得没小杜好。这是不是很莫名其妙?也没谁规定李白一定要是诗词歌赋全才啊。

 

但是如果有人之前说白哥就是哪里都好,哪里都比小杜好,元稹的话是不是就能理解了?

 

所以,我认为,小杜身前就已经成名,元白并不是帮小杜扬名,而是帮他正名。

 

另外,不要因为元白扬杜抑李就觉得他们对白哥有偏见。

 

鲁迅先生说过(他真的说过):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,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须在这里开一个窗,大家一定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来调和,愿意开窗了。

 

纵观整个唐朝,文坛扬李或李杜并举才是常态,扬杜抑李的这俩基友反而才是异类。韩愈说“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”,你品,你细品,是不是品出那味儿了。

 

当然,他们不会孤单的,到了宋朝,就开始进入喜闻乐见的群嘲白哥时代!哎,为什么我一个白吹如此兴奋。

 

最后来说说,为什么我会认为盛唐的人们对于李白是狂热的。

 

这种感觉很难解释,就拿《妖猫传》里的贵妃来类比吧,丹龙说,没有人愿意背负杀死贵妃的罪名,就连皇帝也不愿意。

 

因为在电影里,贵妃=盛唐,没有人愿意承担盛唐逝去的责任。

 

就像乌合之众,身处其中的时候,你不需要去思考,降智就降智呗,反正我在盛唐。

 

当你真正开始思考的时候,你不是乌合之众了,你带脑子了,你有智商了,你开始理中客了,但这也意味着,盛唐不在了。

 

 

END

 

 

下面是宋朝,来看荆公如何怒怼白哥只会喝酒看妹子,苏辙如何贬斥白哥华而不实。

 

然后还有一个你们绝壁想象不到的人,一边恨铁不成钢地骂白哥没脑子,一边又因为扬李抑杜成为南宋文坛异类

 

来猜啊,来猜啊,很好猜的,猜猜看嘛!

 

 

 

 

 


评论 ( 11 )
热度 ( 118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林行衣 | Powered by LOFTER